空间吸声体的吸声性能常用不同频率的单个吸声体的有效吸声量来表示。早在1940年代,Olson(1946年)就曾利用声学类比电路对空间吸声体的吸声机理做了分析。他指出当吸声体材料的声阻抗选择得当,加上衍射声的影响,会产生大于1的吸声系数,乃至达到一般贴墙安装时吸声量的两倍。它适用于吸声体的尺度比波长小得多的频率范围。
空间吸声体吸声降噪(或降低混响时间)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吸声体本身的性质,而且还与空间吸声体的数量、悬挂间距以及建筑空间内的声场条件有关。如原室内表面吸声量很少,反射声较多,混响时间很长,则悬挂空间吸声体后的降噪效果常为5~8分贝,最高时可达10~12分贝;如原室内表面吸声量较大,混响过程不明显,则不必悬挂空间吸声体。
空间吸声体可根据使用场合和吸声需要作成适当的几何形状和尺寸,一般它由4个部分组成:
骨架。作为支承,可以用木筋、角钢或薄壁钢等。
护面层。常用穿孔率大于20%、厚度为0.1-1.0mm的穿孔或开缝薄铁皮、铝箔或塑料片。穿孔孔径取4-8mm。
吸声填料。一般用超细玻璃棉毡、矿棉毡、沥青玻璃棉毡等多孔材料,并以玻纤布等透气性能良好、同时又有一定强度的材料作蒙面层。在潮湿环境中,也可采用单层或双层穿孔板作吸声层(为增加低频吸收,穿孔率一般低于5%),取代多孔材料。
吊件。如金属吊耳、吊钩、螺栓等。使用时,各表面均置于声场之中,有利于充分发挥材料的吸声作用。
空间吸声体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面积、层高、结构形式、装饰要求和声源特性,可有板状、方块状、柱体状、圆锥状和球体状等多种形状。其中板状的结构简单,应用普遍。